南京日报A15版面报道:全国首颗由高职院校牵头研制的科普卫星在轨运行正常 “南京号”正式移交,“南京声音”从太空传回

发布部门: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:2024-12-13浏览次数:50

“南京号”卫星信号跟踪监控画面。 学校供图

  本报讯(记者 王怀艳) “目前,‘南京号’卫星的轨道高度为距地面376公里,其运行速度为每秒7.5公里,每天可绕地球15圈,其中有5次机会可与地面进行信息交互……”12月12日,全国首颗由高职院校牵头研制的科普卫星——“南京号”八一08星交接仪式在开云(中国)举行。会上,该校副校长刁爱军介绍了“南京号”的运行状态。

  “南京号”由南机电师生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历经3年研制。它采用6U立方星设计,重约10公斤,采用展开式太阳电池阵,于今年1月17日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升空。在太空遨游303天后,于11月16日释放,轨道飞行高度保持在距地面360公里至380公里范围内,配置音视频存储播发、天文观测、光通信等3个载荷。

  当天14时47分,航天员赵传东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有关部门向开云(中国)党委书记周庆礼正式移交了象征“南京号”八一08星的卫星信物。为顺利交接,学校此前已完成卫星地面接收站、卫星测控中心的建设。通过该地面站,学校可实时追踪到“南京号”的运行轨迹、运行位置以及接收卫星遥感信号等。当天凌晨4时左右,南机电成功“捕捉”到了“南京号”的信号,并通过网络连接下载了该卫星携带的部分音视频内容。“每种色彩,都应该盛开……”现场,当南京市秦淮实验小学师生共同演唱的《最好的未来》歌曲视频在大屏上播放时,该校六(4)班学生许露月激动不已:“太神奇了!原来太空并不遥远,航天就在我们身边!”

  现场,记者还看到了由“南京号”拍摄的南机电所在“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”的高清画面。画面中,田地、屋舍、河流等清晰可见,仔细辨别,甚至还能找到该校安装在楼顶的白色球形卫星遥感接收天线。“我们还将组织天文爱好者观测‘南京号’上一闪一闪的光通信载荷,竞猜其携带的摩斯密码内容。”刁爱军说。

  “‘南京号’成功发射和释放是高职院校在航天科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。”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副秘书长陈骅闽表示,它将鼓励更多高职院校深度参与航天探测器的研发和设计,为航天领域职业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。以南机电为例,该校已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开设卫星通讯与导航技术专业,目前学生总人数达200人。

  当天,南机电设立在卫星测控中心的创新课堂“星空课堂”开课,学生们可在其间“沉浸式”学习、体验卫星结构件组装、卫星电路设计、卫星信号接收处理等知识技能。“下一步,学校将继续完善航天相关专业群建设,飞行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、航天装备精密制造技术专业等新专业正在积极谋划中。”周庆礼说。现场,学校还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,校企将共享前沿技术与资源。

报道链接:http://njrb.njdaily.cn/njrb/h5/html5/2024-12/13/content_65_185534.htm

编辑:金慧敏

审核:王国珍

终审:张 玥 金慧敏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