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网络的发达,家长、学生与老师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,在新生未开学之际他们的交流多集中在各类聊天软件群聊。网络虚拟身份具有迷惑性、隐蔽性的特点,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:
一、不法分子侵入学校官方微信或QQ群
1、不法分子直接在QQ内搜索学校的群聊关键字,即可出现大量公开的群聊信息,申请后方可进入。
2、不法分子获取学生信息后,伪装成学生家长申请加入QQ/微信,通常会备注为“xxx学生父亲/母亲”,由于学生众多,老师并不会挨个核实。添加成功后,不法分子会要求冒充老师私加群内学生。
二、不法分子冒充群主老师
一旦成为好友或群友即可查看对方的头像、昵称、群备注等信息。只需下载头像、复制昵称即可快速创建高仿账号,迷惑性极强,冒充老师要求学生加入“新的QQ群”。群建立之后会冒充老师发一些通知。
三、诈骗方式
1、打着学校的名号,借学习的名义发布各类免费资料领取,添加某某老师微信等,一步步实施诈骗。
2、群收款,该功能较为“方便”、“快捷”,且金额固定。许多同学见老师发布通知都会立即响应,收款率较高。同时由于群聊的“真实性”,(多个账号配合)很多同学并不会有所怀疑。
四、如何防范
一“看”:看身份。添加好友时候注意核实对方身份,备注信息可作为参考,但不要完全轻信。
二“防”:不随意添加他人推送的微信群等二维码,提高警惕。
三“查”:注意查看可疑人员的QQ号微信号ID,高仿号一般会复制头像和昵称,但ID无法频繁修改,可以此核验对方身份。
四“稳”:收到“官方通知”“交费”、“转账”等信息通知时,第一时间电话联系自己的辅导员,或致电招办
我们温馨提醒您: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电话、短信、QQ社交网络、邮件等信息。若遇到类似情况,遭受损失,建议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,寻求帮助。如有不清楚,可拨打我校招生咨询电话,025-84120820
学生工作处
2020年5月28日